一般在醫院接受健康檢查時,大多都會安排「血脂肪」抽血檢查,常常看到「總膽固醇」、「三酸甘油酯」等四項指標出現紅字,讓人看得霧煞煞!烏日林新醫院家庭醫學科古育瑄醫師表示,在診間常遇到民眾拿著健檢報告來詢問,分不清楚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,其實只要總膽固醇、三酸甘油脂或低密度脂蛋白超過正常值,就代表您患有三高中的「高血脂」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頭號警訊,而且通常不會有不舒服的徵狀,如果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過高,容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層造成硬化或血管阻塞,當發生感染、天氣溫度下降、情緒高張時等情形,恐怕會引發中風、心肌梗塞或猝死等緊急重病,危害生命。可見得認識與控制膽固醇相當重要!
認識血脂肪的4大指標
常見迷思一
好膽固醇HDL?壞膽固醇LDL?兩者差在哪邊?
醫師解答:好膽固醇(即高密度脂蛋白)可以將血管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,而壞膽固醇(即低密度脂蛋白)則將肝臟製造的膽固醇帶回血管。當血管中囤積過多的壞膽固醇,會開始引起血管管壁狹窄硬化,進而產生心血管疾病(如:中風、心肌梗塞等)。所以建議要盡量提升好膽固醇,降低壞膽固醇在血液中的濃度。
常見迷思二
罹患高血脂一定要吃降血脂藥嗎?可否靠飲食和健康食品來降膽固醇就好?
醫師解答:
在發現高血脂的時候,我們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習慣、減少油脂攝取量。
(1)食物烹調宜選用清蒸、水煮、涼拌、烤、燒、燉煮、滷等方式,少吃油炸、油煎的食物。
(2)少用高湯、滷汁、肥肉、豬皮、雞皮、鴨皮等
(3)少用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,例如 : 豬油、牛油、奶油等。
(4)少吃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,例如: 糕餅、西點、速食食品等。
除了飲食控制,也建議戒酒、戒菸、規律運動以及正常的生活型態。
常見迷思二
我的好膽固醇太少了該怎麼調整?
醫師解答:影響好膽固醇(即高密度脂蛋白)分成三個層面 : 基因遺傳、運動、以及攝取優質的油脂。我們無法改變天生的基因,但我們可以適量運動搭配好的飲食習慣來補充ω−3脂肪酸。例如家用油品方面,魚油、海藻油、雞蛋黃油、魷魚油、磷蝦油、沙棘果油、亞麻籽油、車前葉藍薊油、南美印加果油、大麻籽油等含較多的ω−3脂肪酸。每周2~3次適量攝取魚類也是個不錯的選擇,如: 秋刀魚、鮭魚、鯖魚、鮪魚等。另外堅果內含豐富的天然油脂,不僅有助於提升好膽固醇,保護血管的健康,內含的膳食纖維亦可增加飽足感及促進排便。只是食用堅果時要注意是否有發霉情形,避免攝入黃麴毒素造成中毒或致癌的可能性;另外盡量挑選無調味堅果,以免攝取更多的熱量和鹽分!
家庭醫學科古育瑄醫師
主治項目
一般內科疾病、慢性疾病、戒菸治療、
預防保健、疫苗接種、各類健康檢查
學經歷
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
萬芳醫院一般醫學科不分科住院醫師
壢新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
台灣家庭醫學會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
衛生局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師
戒菸治療醫師教育訓練課程
高級心臟救命術(ACLS)訓練課程
相關媒體報導